首页 > 案例分享

如何更好地激励学生主动做事

发布时间:2020-09-07 08:43:09           责任编辑:admin01           点击次数:3905


高中语文老师 张晓丽

 

   导入:

两个课堂实际例子

A.《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规中矩)

B.《火烧上方谷》

   1.放视频

   2.提问:这是哪个学科的课程?

   地理课李双老师之前在讲“热力循环”一课的时候,曾经用《三国演义》火烧上方谷片段:诸葛亮设计火烧上方谷,眼看司马懿父子将要葬身火海,却见乌云密布,突降大雨,此情此景使他仰天长叹“天不助汉,助尔曹!”导入“热力环流”知识点,给学生和听课的领导老师留下深刻印象和一致好评。时隔几年,今天我从学科融合的角度再次探究这个经典导入有了新的发现:作为精通天文地理的全才诸葛亮难道真的不知道这是热力环流“山谷风”原理使然?还是“演绎者”罗贯中老先生的一时疏忽或者凭空杜撰?当年诸葛亮解平阳之困不就是利用热力环流空气垂直运动的原理制作天灯(孔明灯)借着微风同时放飞,让司马懿误以为诸葛亮坐天灯逃走的吗?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从热力环流原理的分析及使用,到诸葛亮仰天长叹这一情节的合理性探究,岂不是既有跨学科深度,又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在主动阅读、主动思考之下,也许一份枫叶特色的研学报告即将诞生。

   调查表:

根据调查表提问,不同教师交流分享自己的经验

 

   如何更好地激励学生主动做事

 

学生的学习活动,包括很多方面,激励学生主动做事,就是在激发学生的内驱力。

学生内驱力的启发和推动,是教育工作者需要面对的一个长期挑战,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先从“作业”这一个环节为切入点,首先找到了学生不交作业的原因,进而再探讨如何激励学生主动做事。

作业,对于学生而言,不但是巩固其当天或者某一阶段所学知识的主要途径,也是对其学习情况的一个反馈,同时,拓展性作业也可以作为发现学生兴趣和能力发展的有效工具。教师可以通过对作业的批改,了解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而更好地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大家会发现学生上交作业的情况并不是非常理想,面对学生不交作业的现状,老师们的心态也在发生着怎样的变化呢?不交作业人数较多时:惊讶→疑惑,个别不交(尤其是“熟悉”的名字):烦躁?无奈?面对学生的这些情况老师们应该静下心分析:学生不交作业或作业质量不高的原因是什么?

一、学生不交作业或作业质量不高的原因是什么?

          (一)内在因素

          1.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自觉性不够,比较懒惰,畏难情绪较重。

2.学生的学习能力欠缺。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对上课内容不理解。

3.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时间紧任务多时,不能合理安排学习。

4.没有浓厚的学科兴趣。对学科不感兴趣,既不愿意听,也不愿意写。

(二)外在因素

1.作业层次设置不合理。作业难度不合适,太难或太简单,学生要么很畏难,要么感到没有挑战性。

2.作业形式设计单一化。作业无趣,形式单一,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激情。

3.作业批改内容不精准。教师对待作业只有简单的“对”和“错”,没有准确的评语,没有给学生良好的反馈。

4.周围环境不稳定。身边同学的学习氛围不佳:家长由于工作等原因,对学生的学习缺乏有效的监督。

二、哪些形式的作业更受学生欢迎?

提问:教师回答。

1.阅读作业(语文)

2.口头作业(地理)

3.书面作业(历史)

4.创意作业(政治)

结合中方教务暑期作业、枫叶学生高中生尽力做好的18件事。

三、如何激励学生主动做事?

提问:教师回答

枫叶教学方面

1. 帮助学生树立积极正面的形象

2. 让学生当“老师”,换位思考

3. 给学生舞台,展示自我

4. 师生合作,提供帮助与指导

语文学科方面

如何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抓读书激发学生读书热情,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

上语文课,就要让学生在课堂上会读、乐读,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那才算

是在上语文课。如果学生对课文中的语言文字有很深的感受与体验,在课堂上读书热情高,那他们的上课积极主动性一定高,课堂学习语文的气氛一定很活跃。

如何抓读书来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呢?

我认为首先要抓好课前的预读,因为在课堂上花大量时间让学生把课文读通、读流畅,读出感情,那是不切实际的,毕竟要完成一些教学目标、任务。通过预读,让学生参与到阅读实践中来,阅读是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在预读中,让学生查阅与课文有关的资料,让他们通过所了解的资料结合文本,潜心读书,获得个人的初步理解、体验和感受,在自读中不断提出读中疑惑问题,有了问题,课中学习自己就有了目标。带着目标的期待去学习,就是学生主动学习的一个体现。学生这样经常练习,使他们在不断的自主活动中增强主体意识,就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师根据学生课前预读中提出的疑难点,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去设计用读书来解决疑难点,通过读来理解感悟预读中的问题,做到教学有的放矢,因人施教,真正把语文课上成读书课,让学生在读中与文本交流,在读中去感受祖国的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在读中体验读书的快乐,在读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其次,教师在课堂上要创设朗读情境,训练学生有感情地读。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由于教材中的情理是蕴藏在字里行间,是靠语言形式来表达的,学生往往难以体会深透,这需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加深体验。因为学生有了课前预读,课中理解作为铺垫,学生读起来有一定体会了,如果教师能创设朗读情境,将文本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学生就能在教师的引导、激发下自然进入教者所创设朗读情境之中,在情境中读,在情境中加深感受。在引导时,教师要积极发挥“导”的作用,正如杨再隋教授在《学生主体的再认识》一文中所说“要激发学生的情感,试问教师自身的情感激发起来没有?要求学生设身处地地进入情境,教师自己进入情境了吗?”教师要把学生带入自己创设的朗读情境中,教师首先要进入角色,以自己的情激起学生的学情。教师发自内心形于辞色的情感,会直接感染学生,引起学生的共鸣。因此,教师要先受感悟和感染,然后才能“移情”给学生。教师要在课前积蓄这种情,认真钻教材,把握文中感情基调,在课中通过自身体态语言,借助相关教具创设情境,因势利导,调配场上的气氛,让自己积蓄要表达的情,让学生领会,激起他们感情的浪花,师生间达到情感交融。学生读书有感情了,自己想放声多读一读,这比教师强制学生读,或学生无目的的读意义就不同了。语文课上学生读书感情的深浅、兴趣的大小直接反映学生上课的主动性情况,我们要抓住读书这个环节,这是语文教学的根,不能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平淡无味,我们的学生不知道上语文课干什么。

2、 抓学习思路切入点,激发学习兴趣,发挥学习主动性。

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教师主导作用的实质在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教会学生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学习动机。在一篇篇课文教学中,如果能找好每篇课文学生学习思路的切入点,对学生积极主动学好一篇课文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它能切中学生求知的思维过程,有效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强烈的学习动机。课堂上如果教师能找好这个点,让学生去探究、去合作,得出自己满意的答案,那么教者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明白,有趣味,有收获,学习主动性高。找好这个切入点,关键是根据学生的需要,以学定教,依据教材特点,灵活处理好教材,采用阅读教学方法中的“重点突破法”,以点带面,牵一而发动全身,集中时间,突出重点,深入理解体现教学目标的内容,从而更好地理解全文内容。

3、抓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式,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主性。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习方式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在课程与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重新的确认。在语文教学中,这一点我们做得很不够,我们要改变传统的串讲串问牵着学生走,学生没有自主学习的可能性的教学方式,学生课上活动时间少,学习主动性没体现出来。在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允许学生发问,在课堂上提供一个平等、互动的学习环境,让学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允许学生发问,在课堂上提供一个平等、互动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多试着采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式学习。课上给学生充足的活动时间,让他们去读、思、议、说,激发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发展学生思维,保持活跃的课堂气氛,提高70分钟教学效率。学生通过自己主动探研,对课文理解更深入,对孙膑的才能感受更深切,这课学生学得兴趣盎然,这是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结果。由此可见,语文课堂要以人为本,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学习主人,给他们创设轻松和谐、积极求知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不断提高语文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语文课要提高教学效率,要在课堂上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要抓好读书,把语文

课上成读书课。要抓学生学路切入点,激起求知欲,让学生都上“路”,不是让优生上“路”。要抓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倡导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式,要抓课堂激励评价,给学生无限人文关怀,让语文课堂学习气氛活跃,生机盎然,一改语文课堂教学废时低效的局面。

身为教师,激励学生的技巧还需要我们不断去探索,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真正实现从“能做好”到“想做好”,只有当学生真正发自内心愿意去做,事情才能够达到理想的效果。只要对每个学生寄予深切的关爱,耐心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时时处处激励他们,就会形成良性循环,让他们的成长越来越充分。